1、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2、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3、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4、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5、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6、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7、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8、“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9、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10、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11、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12、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
13、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14、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15、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16、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17、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18、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
19、为了天下苍生,也是为了我鬼谷子的野心。
20、策士,我要送给你一个机会。
21、你注定是为政治而生,一心创造人间新秩序,否则生命对你毫无意义了。你尤为注重研究国家分合之术,谋划霸业的策略。
22、圈与圈不同,在山脚下转一圈与在山顶上转一圈能一样吗?
23、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用什么办法最有效?均衡。均者,*也;衡者,杆也。对内对外要把一切位置都要摆*就能够长治久安。在外,国与国之间用力相*,兵力相*,人才相*,就能和*;在内文官与武官之间势力*等,智力*等就能相安无事。做国王的就是那根天*上的杠杆,要保持一个*字,再有,一旦杠杆不能转动,文官武将就会同流合污,联合起来对付王权,则国将不国了。
24、吃秦国亏是吃在不知捭阖进退,言语不讲技巧。以雄辩使对手沉默并不等于说服了对手,也不可靠高谈阔论去争取成功,更不可不看对手的反应而滔滔大发议论,那会使人厌烦的,一定要练就揣摩之术,用自己的智慧去推测对方,再配合威胁利诱的手段来掌握对手的心理特点,从而说服他,要正确的把握态势。
25、你哪理不如我?我总体不如。
26、纵横之学,大多是与帝王打交道。天地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之道在于隐与匿,并不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只是要维护正道而已。
27、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
28、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29、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以之为主。
30、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31、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32、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33、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
34、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35、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36、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37、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
38、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39、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40、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