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2、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3、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4、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5、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6、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7、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8、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9、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10、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11、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2、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13、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14、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15、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16、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17、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1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19、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20、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21、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22、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23、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24、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25、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26、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2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
28、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29、学者学所以为人。
30、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31、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张载
3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张横渠《张子「四言」》
33、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张载《正蒙》
34、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张载《正蒙》
35、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日偶然戏谑的话本是出于心中的思想,*时偶然戏谑的举动本是出于心中的谋虑。)——张载《正蒙·乾称》
36、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7、学者学所以为人。——张载
38、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天下,莫盛于感人心。——张载《正蒙》
39、以心求道,正犹以己知人,终不若彼自立彼伪不思而得也。——张载《正蒙》
40、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伪不相似。——张载《正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