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李商隐《柳》
2、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世间惹恨偏饶此,但是行人折赠稀。——韩溉《柳》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柳》
7、寒压重帘幔拕绣。——《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8、春澹情浓半中酒。——《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9、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韩偓《柳》
10、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韩琮《柳》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2、骄总穿柳去,文艗挟春飞。——赵溍《临江仙·西湖春泛》
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14、鸭炉香细琐窗闲。——晏几道《浣溪沙·绿柳藏乌静掩关》
15、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6、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7、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8、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
19、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欧阳修《别滁》
20、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21、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代春怨》
22、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王士祯《真州绝句》
23、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24、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25、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6、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27、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2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29、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0、锦屏寂寞思无穷,还是不知消息。顾敻《酒泉子杨柳舞风》
31、西楼下,何处玉骢骄?酒醒又今宵。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誊柳条》
32、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33、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34、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3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36、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37、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38、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郑文宝《柳枝词》
39、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40、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4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42、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春风传我意,草木别前知。寄谢弦歌宰,西来定未迟。——李白《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43、杨柳半垂空,袅袅上春中。枝疏董泽箭,叶碎楚臣弓。色映长河水,花飞高树风。莫言限宫掖,不闭长杨宫。——张正见《折杨柳》
44、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45、天下风流无绿杨,一春生意别离乡。柔根恐是离肠结,未折长条先断肠。——石延年《咏柳》
46、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苏轼《洞仙歌·咏柳》
47、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48、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49、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50、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