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一日三省 《学而》
2、和为贵 《学而》
3、食无求饱 《学而》
4、见义勇为 《为政》
5、举枉措直 《为政》
1、言不及义 成事不说 任重道远
2、箪食瓢饮 犯上作乱 尽善尽美
3、欲罢不能 中庸之道 金声玉振
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2、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子不语:怪,力,乱,神。
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未知生,焉知死?
4、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5、“言”行一致,事业才有“成”;“人”要大写,九鼎换一“言”。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