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4、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5、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7、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8、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9、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10、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1、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12、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1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14、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15、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16、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8、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9、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0、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2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22、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3、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4、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5、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26、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7、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8、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29、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30、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3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33、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35、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3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37、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3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39、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40、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
1、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2、发:发动,显现。
3、达道:通途,通达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则。
4、育:发育成长,生生不息。
5、知:通“智”。过:超过限度。
6、期(jī)月:满一月,整月。
7、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字子渊。
8、抑:抑或,还是,疑问语气。而:即“尔”,你。
9、报:报复。无道:蛮横无理。
10、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志向。塞,穷困。
11、遁世:退世隐居。见知:被人知晓。
12、费:广大。隐:细微。
13、远:远离。
14、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没有做到。丘,孔子的名。此夫子自称。
15、慥(zào)慥:忠厚老实的样子。
16、行险:冒险。徼幸:贪求非分的东西。
17、好合:和睦。鼓:弹奏。
18、微之显:鬼神之事本是隐微的,但又是显现于万物的。
19、诚:真实无妄。掩:遮掩,掩盖。
20、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时追谥为“文”。
21、作:这里指创业。述:指继承。
22、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
23、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24、布:布列,记录。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25、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26、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27、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凶兆。
28、成己:自我完善。
29、不显:据朱熹注:不显犹言岂不显也。一说“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3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谬误。
31、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32、错行:交错运行。
33、齐庄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34、文理密查:文字条理周密而明辨。
35、蛮貊(mò):*北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称。
36、队:通“坠”。
37、经:理出头绪加以分别。纶:排列同类加以综合。经纶:本意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
38、肫(zhūn)肫:诚恳的样子。
39、鈇(fū)钺(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40、百辟(bì):众多诸侯。刑:通“型”,效法。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30句菁华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4、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5、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6、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7、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8、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0、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1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2、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13、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1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15、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1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三窍。
1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0、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21、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2、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4、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5、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7、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28、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9、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30、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短句 30句菁华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3、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4、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5、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7、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8、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9、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1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1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4、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16、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8、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19、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0、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1、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22、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2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5、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6、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里的诗句 30句菁华
1、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2、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5、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8、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0、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11、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13、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14、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5、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16、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1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8、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19、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2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1、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3、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24、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5、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26、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7、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8、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29、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30、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