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确定,断定。
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3、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4、智力:智谋和力量。
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8、劫:胁迫,挟制。
9、势弱于秦。 于:比。
10、迁:改变
11、始:才
1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4、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18、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9、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21、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2、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26、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27、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2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29、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0、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60句菁华
1、言于……曰:对……说。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父坚,为长江太守。兄策,割据江东,封吴侯。孙策死亡,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
2、险固:险要坚固,指荆州“外带江汉,内阻山陵”(见《三国志·鲁肃传》)。
3、沃野:肥沃的田野。万里:形容地域很广阔。
4、若:如果,连词。据:占据。而:连词,连接“据”和“有”两个动词。之:代词,代荆州这块地盘。
5、操:指曹操。有隙:有裂痕,有嫌怨。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刘备原先没有地盘,他一度依附过曹操,但后来又投靠袁绍反对曹操,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刘备投奔刘表。所以说“与操有隙”。
6、恶(wù)其能:畏忌他的才能。恶,讨厌,不喜欢,这里有畏惧、嫉妒的意思。能,才能。不能:没有能够,这个“能”是“能够”的意思,能愿动词。用:重用。刘备当时投奔刘表,刘表畏忌他的才能,不让他住在襄阳,让他带兵驻在樊城。
7、济大事:成就帝王的大业。济,成就。大事,帝王大业。
8、治:对付。
9、比:及,等到。南郡:荆州下属的一个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
10、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11、孙讨虏:指孙权,“讨虏”是汉代将军的名号,孙权从汉王朝接受的正式官职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聪明:“聪”指听力好,“明”指视力好,合在一起指明察事物的能力。仁惠:仁德宽厚。
12、足以:足够。
13、立:使……成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事:指争雄天下的大事。
14、莫若:没有一件比得上,最好。腹心:亲信的人,也作“心腹”。自结于东:主动同东吴结交。自结,主动的结交。东,指东吴,当时孙权在东边,刘备在西边,这里以东代指东吴。
15、而:却,连词,表转折。
16、进:进军。住:通“驻”,驻军,驻扎。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鄂城县西北的一个地方。
17、海内大乱:指汉末黄巾起义以及随后军阀割据的局面。海内,四海之内,指*。
18、收众:招收人马。汉南:汉水以南,这里指刘备投奔刘表后在樊城、新野驻军,积聚了一些力量。“江东”“汉南”的前面都省掉一个介词“于”。
19、此句指刘琮降曹,荆州被曹操占据,刘备失去抵抗的地盘。用武:施展才能。
20、之:代词,代曹操。绝:断绝关系。
21、北面:面朝北,称臣的意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侍奉。
22、断:决断,决定。
23、苟:假使。
24、田横:齐国的贵族,秦亡后自立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他带着部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刘邦召他人朝做官,他不愿意臣服于汉朝,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25、勃然:恼怒的样子。
26、举:拿,用。全吴之地:整个儿的吴地。
27、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28、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29、兵法:指《孙子兵法》。忌之:忌讳这种情况。
30、必蹶上将军:《孙子兵法·军事篇》“五十里而争利。必蹶上将军。”蹶,跌倒、挫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蹶”。上将军,指“主帅”。
31、习:习惯。
32、又:连词,再加上。
33、附:归附。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
34、莫:没有哪一个。响震:被巨大的声音所震动。失色:变了脸色。
35、张昭:字子布,孙权的谋臣。
36、不足:不值得。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与图大事”就是“与之图大事”。
37、如:像。
38、今:连词,如果、假设。
39、时:当时,这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孙权的主将和谋臣,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吴人称之为“周郎”。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33岁。受使:接受使命。番阳:县名,今江西省波阳县。
40、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41、乐业: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
42、而:同“岂”,怎么。邪:吗。
43、筹之:筹划这件事,意思是说再具体分析一下。筹,筹划、谋划。之,代词,代抗曹之事。
44、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45、冒行之:冒失地、轻率地做这几件事。冒,冒失、冒险。行,实行,这里指蛮干。之,代词,代“此数者”。
46、禽:捉拿,同“擒”。
47、自:自然、就。足:完全。制:制服。之:代词,代曹军。
48、挟持:带着、怀着。私虑:私心。
49、黄盖:字公覆,东吴老将。
50、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51、燥荻:干燥的苇荻。荻,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本植物。
52、以次:按次序。
53、指言:指点着、谈论着。
54、坏:崩溃。
55、太半:大半。
56、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7、流利地朗读课文。
58、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9、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60、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
1、彼:那个。此:这一个。
2、寄寓:寄居。于:介词,在。表:刘表。
3、备:刘备。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协心:团结一心。
4、上:指刘琮、刘琦、刘备等。下:指军中诸将。齐同:一致。
5、请得:意思是“希望能够”。请,允许我。得,能够。吊:慰问(死者的亲属)。
6、及:并,并且。说:劝说。使:使之,使他。抚:安抚。表众:刘表的部下。
7、治:对付。
8、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赶在前头,即先占领荆州。为……所,古汉语中表示被动的一种句式。先,动词,占先,抢先,赶在前头的意思。
9、即:立即。遣:派遣。行:启程,前往。
10、比:及,等到。南郡:荆州下属的一个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
11、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12、径迎之:直接去迎接刘备。径,直接。迎,迎接,这里有找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鲁肃改变了去襄阳慰问刘表二子的打算,直接去找刘备。
13、宣:传达,说明。旨:意旨、意图。
14、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今山东省沂水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的主要谋臣,赤壁之战时年仅28岁。谓……曰:对……说。谓后面不紧接所说的话,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15、见:谒见。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孙权在此驻军。
16、芟:消除。夷:削*。大难:大患,指袁绍、袁术、吕布等割据势力。
17、遂:于是,就。
18、按兵:按兵不动。按,止。束甲:把铠甲捆起来。按兵束甲指停止军事行动。
19、耳:语气词,含有“不过如此”的意思。
20、犹:还,尚且。辱:屈辱。
21、安:怎么,哪里。复为之下:再给他做下属。复,再,这是相对于刘备曾投靠过曹操而言,如果这次向曹操投降,就是“复为之下”。为之下,双宾语,给他做部下。之,代词,代曹操。下,部下,下属。
22、勃然:恼怒的样子。
23、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24、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25、众:这里指军队。远:指远道。疲敝:疲劳不堪。敝,坏,这里指疲劳到极点的意思。
26、束:绑起手来。表示就擒,指投降。
27、汉家:汉朝。除残去秽:翦除残暴,去掉污秽。残,残暴。秽,丑恶。“残”“秽”在这里比喻坏人。
28、筹之:筹划这件事,意思是说再具体分析一下。筹,筹划、谋划。之,代词,代抗曹之事。
29、不习:不服。
30、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31、徒:仅仅,只是。忌:顾忌,顾虑。二袁:指袁绍(曾割据河北)、袁术(袁绍的堂弟,曾割据江、淮一带地区)。吕布:曾割据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耳:罢了。
32、表:刘表。极:至多,最多。耳:罢了。
33、挟持:带着、怀着。私虑:私心。
34、子敬:鲁肃的字。程公:程普,他原是孙坚手下的将军,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前发:先出发。
35、助:协助。画:谋划、筹划。方略:策略。
36、初一:刚开始。交战:交锋。
37、在:动词,驻扎。
38、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39、方:两船并行,这里是并、并船的意思,动词。
40、帷幕:帐幕。
41、系:连结。
42、吏士:下级军官和士兵。立观:站着观看。
43、去:距离。北军:指曹操的军队。
44、华容道:通到华容县的路。华容,指古华容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非指今华容县(在今湖南省北部)。步走:从陆路败逃。
45、兼:兼有。饥:饥饿。疫:疾病。
46、提出不懂的问题。
47、“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48、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49、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0、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
1、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2、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3、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4、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5、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7、乃:却,竟然。
8、曲:理屈,理亏。
9、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10、睨(nì):斜视。
11、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12、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13、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14、为好:修好。
15、欲毋行:想不去。
16、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17、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18、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19、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20、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21、纵:纵容,放纵。
22、坚壁:坚守营垒。
23、鈇质:义同“斧质”,见前注。鈇,铡刀或斧头。
24、距:同“拒”,抵御。
25、难(nàn):驳难,反驳。“不能难”的意思是不能驳倒。
26、将括:让赵括为将。
27、易置:撤换。
28、见:见解。
29、矢:同“屎”。
30、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31、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32、辄(zhé):立即。
33、强:勉强。
34、悉:全部。
35、勒:组织起来。
36、陈:同“阵”。
37、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38、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39、微捕:暗中查访,缉捕。
40、处死:如何对待死。处,处理,对待。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及感悟 40句菁华
1、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2、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3、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4、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5、位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6、乘虚而入: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7、不出所料: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8、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9、不由分说: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10、一臂之力: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11、人生如寄: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12、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13、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4、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6、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17、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18、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9、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20、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21、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22、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
23、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24、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
25、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正逢典韦。
26、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27、说曹操见典韦杀出去了,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
28、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
29、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余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
30、且说董承自刘玄德去后,日夜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
31、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32、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3、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3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5、出言不逊(张合):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36、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3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38、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3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40、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文言文名句加译文 40句菁华
1、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3、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3、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9、子曰:“……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0、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2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2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2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24、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5、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26、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8、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30、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31、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32、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33、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3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35、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36、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3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3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40、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论语》著名句子及译文 30句菁华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2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2、子曰:“有教无类。”
2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5、子曰: 君子不器。
2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六字成语及解释 30句菁华
1、迅雷不及掩耳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出其不意
2、万夫不当之勇 解释:当:抵挡。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敢。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万夫不当
3、天有不测风云 解释: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人有旦夕祸福
4、杀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的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同义词不详
5、人不知,鬼不觉 解释: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的反义词尽人皆知,同义词不知不觉、神不知,鬼不觉
6、求大同,存小异 解释: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求同存异
7、前怕狼,后怕虎 解释: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的反义词胆大妄为,同义词胆小如鼠
8、牛头不对马嘴 解释: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驴唇不对马嘴、答非所问
9、明人不做暗事 解释: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见当面提出,不在背后捣鬼。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光明正大
10、满招损,谦受益 解释: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的反义词妄自尊大、刚愎自用,同义词虚怀若谷、一谦自益、益谦亏盈
11、驴唇不对马嘴 解释: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
12、井水不犯河水 解释: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的反义词相得益彰,同义词是非分明
13、既来之,则安之 解释: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的反义词来无影,去无踪,同义词不详
14、过屠门而大嚼 解释: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的反义词佚名,同义词过屠大嚼
15、丁是丁,卯是卯 解释: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的反义词藕断丝连,同义词丁一卯二
16、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不谦虚的人的自称。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号人物
17、讷于言,敏于行: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18、拟人必以其伦: 拟:比拟;伦:同类。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19、披云雾睹青天: 披:劈开。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20、前言不答后语: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21、人不人,鬼不鬼: 不像人样,也不像鬼样。指人的面目怪异难看
22、三折股为良医: 股:大腿。几次折断大腿,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23、天不盖,地不载: 盖:遮盖,掩盖;载:装载。形容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
24、唯恐天下不乱: 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乱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25、夏虫不可言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26、妍皮不裹痴骨: 妍:美丽;痴:痴呆。美好的皮不包痴呆的骨头。比喻美好的外表定会有聪明的内心
27、眼中疔,肉中刺: 疔:疔疮。眼睛里面的疔疮,肌肉中的刺。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
28、鞭长不及马腹: 及:到。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29、百动不如一静: 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30、毕其功于一役: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