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贞:正当。孟陬(zōu):夏历正月。
2、不吾与:即“不与吾”。与,等待。
3、忽:迅速貌。淹:停留。
4、迟暮:衰老。
5、固:本来。众芳:即指下文的椒、桂、蕙、茝等香草,比喻群贤。
6、申椒:申地的椒。椒,花椒,是一种香料。菌桂:肉桂,桂树的一种,是一种香料。
7、何:何等。猖披:猖狂。
8、党人:指当时结党营私的腐朽集团。偷乐:苟安享乐。
9、幽昧(mèi):昏暗不明。
10、惮殃(yāng):害怕灾祸。
11、齌(jì)怒:暴怒。
12、“曰黄昏”二句:有些版本无此二句,疑为《九章·抽思》篇中的相似文句所窜入。羌,楚方言发语词。
13、成言:约定。
14、既:本来。难:惮,畏惧。
15、树:种植。
16、杜衡:俗名马蹄香,似葵而香。芳芷:香草名。
17、竢(sì):通“俟”,等待。刈(yì):收获。
18、萎绝:枯萎凋落。
19、所急:急迫的事。
20、冉冉:渐渐。
21、坠露:欲坠之露。
22、法:效法。
23、脩姱:洁净而美好。鞿(jī)羁:自我约束。
24、纕(xiāng):佩带。
25、申:重复。
26、悔:怨恨。
27、民心:人心。一说指屈原的用心。
28、穷困:走投无路。
29、此态:苟合取容之态。
30、对比手法的运用
——逍遥游高中课文翻译 50句菁华
1、怒:通“努”,奋力飞举。
2、《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作者事迹不详,今人多以为晋末宋初人。成书亦在宋初。该书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 《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广记》、《太*御览》征引最多。常见的辑佚本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和鲁迅《古小说钩沉》本,均为十五条。
3、抟(tuán):盘旋上升。
4、息:气息,指风。
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6、尘埃:空中游尘。
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9、阏(è):阻碍。
10、蜩(tiáo):蝉。
11、榆枋(yú 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12、反:通“返”,返回,下同。
13、犹:还是。
14、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
15、大知:大智慧。
16、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17、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18、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19、斥鷃(yàn):小池泽中的一种小雀。
20、仞:古代丈量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21、非:非难,指责。
22、善:美妙。
23、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24、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25、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26、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
27、尧:传说中的帝王。
28、浸灌:侵润灌溉。
29、鹪鹩(jiāo liáo):一种小鸟。
30、大而无当:宏达而不适当。无当,不切实际。
31、处子:处女。
32、疵疠(cī lì):指疾病,灾害。
33、狂:借用为“诳”,谎言。
34、形骸:形体。
35、时:通“是”,这。
36、之:这样。
37、世蕲(qí)乎乱:世人喜求纷纷扰扰。蕲,祈求。乱,纷扰,倾轧。
38、陶铸:原指烧制陶器、熔铸金属,这里指造就培育。
39、四子:旧注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
40、树:培植。
41、越有难:越国入侵吴国。难,发动军事行动。
42、樽: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43、蓬(péng)之心:即蓬心,心有茅塞,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蓬,一种茎叶不直的草。
44、拥肿:肥粗不端正。拥,通“臃”。
45、敖:通“遨”,遨游。
46、跳梁:跳跃腾挪。成语“跳梁小丑”的出处。梁,通“踉”,跳跃。
47、罔(wǎng):通“网”,罗网。
48、罟(gǔ):网的总称。
49、斄(lí)牛:即牦牛。
50、夭:折断,砍伐。
——逍遥游课文原文 40句菁华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3、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4、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6、尘埃:空中游尘。
7、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8、负:承载。
9、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1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11、抢:撞到,碰到。一作"枪"。榆枋(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12、适:去,往。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13、犹:还是。果然:饱足的样子。
14、宿:隔夜,头一夜。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15、悲:可悲。
16、修:长。
17、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18、至:极致。
19、而:通"能",能力。
20、举:全。誉:赞美。劝:勉励,奋发。
21、非:非难,指责。沮:沮丧。
22、内:主观。外:客观。分:分际。
23、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24、旬有(yòu)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通"又"。
25、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与"正"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26、无名:不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治主义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27、归休乎君:"君归休乎"的倒装,君主您还是回去吧。
28、肩吾、连叔:都为庄子笔下的虚构的体道之士。《庄子》一书,此类人物很多,即使是史上确有其人的,也是一副"道家"腔调、"道家"风格,甚至孔子有时也不例外。
29、大而无当:宏达而不适当。无当,不切实际。
30、往而不反:一往无前而不回头。
31、淖(chuò)约:柔美的姿态。 处子:处女。
32、时:通"是",这。女:通"汝",你。
33、孰:谁,指神人。弊弊:劳神苦思的样子。
34、物:事,指世俗事务。
35、资章甫:贩卖衣帽。资,买卖。章,冠、帽。甫,衣服。适诸越:到越国去。适,往。
36、汾(fén)水之阳:汾河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7、裂地:划拨出一块土地。封:封赏。
38、蓬之心:即蓬心,心有茅塞,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蓬,一种茎叶不直的草。
39、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
40、彷(páng)徨(huáng):游逸自得。无为:随意,悠然。
——《逍遥游》课文原文 30句菁华
1、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2、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3、《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广记》《太*御览》征引最多。
4、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5、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6、苍苍:深蓝色。
7、负:承载。
8、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9、决起:迅速跃起。决(xuè),同“赽”,迅疾。
10、三餐:指一天。反:通“返”,返回,下同。
11、小知(zhì):小聪明。知,通“智”,下同。大知:大智慧。
12、蟪(huì)蛄(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一整年。
13、大椿(chūn):树名。
14、匹之:和他相比。匹,比。
15、汤:商朝的建立者。棘:人名,相传是商汤时的大夫。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16、至:极致。
17、辩:通“辨”,区别。
18、宋荣子:战国中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19、举:全。誉:赞美。劝:勉励,奋发。
20、辩:通“辨”,辨明。境:界限。
21、数(shuò)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22、列子:郑国人,名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传说能御风而行。著有《列子》八篇。文段借列子乘风飞行,表明有待的道理。御:驾驭。
23、泠(líng)然:轻妙的样子。善:美妙。
24、旬有(yòu)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通“又”。
25、若夫:至于。乘:顺。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正,自然本性。
26、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27、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28、无名:不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治主义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29、而后乃今培风
30、此小大之辩也
——离骚全文及鉴赏 50句菁华
1、朕:我。
2、考:已故的父亲。
3、江离、芷:均为香草名。
4、不吾与:宾语前置,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5、宿莽:草名,经冬不死。
6、申椒、菌桂:均为香木名。
7、捷径:邪道。
8、殃(yāng):灾祸。
9、齌(jì)怒:暴怒。
10、謇謇(jiǎn jiǎn):形容忠贞直言的样子。
11、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
12、峻:长。
13、信姱(kuā):诚信而美好。
14、掔(qiān):持取。
15、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江而死。
16、悔:怨恨。
17、流亡:随水漂流而去。
18、缤纷:极言多。
19、惩:惧怕。
20、婵媛(chán yuán):牵挂。
21、朋:朋党。
22、前圣:前代圣贤。
23、夏康:启子太康。
24、图:图谋。
25、夏桀(jié):夏之亡国之君。
26、错:置。
27、览:反观。
28、量:度。
29、修远:长远。
30、逍遥:自由自在的样子。
31、飞腾:腾空而飞。
32、斑:文彩杂乱,五彩缤纷。
33、犹豫:拿不定主意。
34、浮游:漫游。
35、闺中:女子居住的内室。
36、琼茅:灵草。
37、勉:努力。
38、察:明辨。
39、党人:朋党之人。
40、粪壤:粪土。
41、用:重用。
42、变易:变化。
43、他故:其他的理由。
44、无实:不结果实。
45、芳菲菲:指香气浓郁。
46、和调度:指调节自己的心态,缓和自己的心情
47、邅(zhān):楚地方言,转向。
48、腾:飞驰。
49、赫戏:形容光明。
50、已矣:绝望之词,谓“算了吧”。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
1、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2、发:发动,显现。
3、达道:通途,通达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则。
4、育:发育成长,生生不息。
5、知:通“智”。过:超过限度。
6、期(jī)月:满一月,整月。
7、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字子渊。
8、抑:抑或,还是,疑问语气。而:即“尔”,你。
9、报:报复。无道:蛮横无理。
10、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志向。塞,穷困。
11、遁世:退世隐居。见知:被人知晓。
12、费:广大。隐:细微。
13、远:远离。
14、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没有做到。丘,孔子的名。此夫子自称。
15、慥(zào)慥:忠厚老实的样子。
16、行险:冒险。徼幸:贪求非分的东西。
17、好合:和睦。鼓:弹奏。
18、微之显:鬼神之事本是隐微的,但又是显现于万物的。
19、诚:真实无妄。掩:遮掩,掩盖。
20、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时追谥为“文”。
21、作:这里指创业。述:指继承。
22、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
23、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24、布:布列,记录。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25、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26、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27、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凶兆。
28、成己:自我完善。
29、不显:据朱熹注:不显犹言岂不显也。一说“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3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谬误。
31、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32、错行:交错运行。
33、齐庄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34、文理密查:文字条理周密而明辨。
35、蛮貊(mò):*北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称。
36、队:通“坠”。
37、经:理出头绪加以分别。纶:排列同类加以综合。经纶:本意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
38、肫(zhūn)肫:诚恳的样子。
39、鈇(fū)钺(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40、百辟(bì):众多诸侯。刑:通“型”,效法。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30句菁华
1、判:确定,断定。
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3、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4、智力:智谋和力量。
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8、劫:胁迫,挟制。
9、势弱于秦。 于:比。
10、迁:改变
11、始:才
1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4、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18、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9、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21、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2、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26、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27、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2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29、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0、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