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天净沙·冬》原文_译文_赏析
《天净沙·冬》原文
元代: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
⑶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⑷淡烟:轻淡的烟雾。
赏析
这首小令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境界。
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它与《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从时序上说,《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把《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了。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60句菁华
1、言于……曰:对……说。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父坚,为长江太守。兄策,割据江东,封吴侯。孙策死亡,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
2、险固:险要坚固,指荆州“外带江汉,内阻山陵”(见《三国志·鲁肃传》)。
3、沃野:肥沃的田野。万里:形容地域很广阔。
4、若:如果,连词。据:占据。而:连词,连接“据”和“有”两个动词。之:代词,代荆州这块地盘。
5、操:指曹操。有隙:有裂痕,有嫌怨。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刘备原先没有地盘,他一度依附过曹操,但后来又投靠袁绍反对曹操,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刘备投奔刘表。所以说“与操有隙”。
6、恶(wù)其能:畏忌他的才能。恶,讨厌,不喜欢,这里有畏惧、嫉妒的意思。能,才能。不能:没有能够,这个“能”是“能够”的意思,能愿动词。用:重用。刘备当时投奔刘表,刘表畏忌他的才能,不让他住在襄阳,让他带兵驻在樊城。
7、济大事:成就帝王的大业。济,成就。大事,帝王大业。
8、治:对付。
9、比:及,等到。南郡:荆州下属的一个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
10、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11、孙讨虏:指孙权,“讨虏”是汉代将军的名号,孙权从汉王朝接受的正式官职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聪明:“聪”指听力好,“明”指视力好,合在一起指明察事物的能力。仁惠:仁德宽厚。
12、足以:足够。
13、立:使……成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事:指争雄天下的大事。
14、莫若:没有一件比得上,最好。腹心:亲信的人,也作“心腹”。自结于东:主动同东吴结交。自结,主动的结交。东,指东吴,当时孙权在东边,刘备在西边,这里以东代指东吴。
15、而:却,连词,表转折。
16、进:进军。住:通“驻”,驻军,驻扎。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鄂城县西北的一个地方。
17、海内大乱:指汉末黄巾起义以及随后军阀割据的局面。海内,四海之内,指*。
18、收众:招收人马。汉南:汉水以南,这里指刘备投奔刘表后在樊城、新野驻军,积聚了一些力量。“江东”“汉南”的前面都省掉一个介词“于”。
19、此句指刘琮降曹,荆州被曹操占据,刘备失去抵抗的地盘。用武:施展才能。
20、之:代词,代曹操。绝:断绝关系。
21、北面:面朝北,称臣的意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侍奉。
22、断:决断,决定。
23、苟:假使。
24、田横:齐国的贵族,秦亡后自立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他带着部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刘邦召他人朝做官,他不愿意臣服于汉朝,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25、勃然:恼怒的样子。
26、举:拿,用。全吴之地:整个儿的吴地。
27、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28、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29、兵法:指《孙子兵法》。忌之:忌讳这种情况。
30、必蹶上将军:《孙子兵法·军事篇》“五十里而争利。必蹶上将军。”蹶,跌倒、挫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蹶”。上将军,指“主帅”。
31、习:习惯。
32、又:连词,再加上。
33、附:归附。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
34、莫:没有哪一个。响震:被巨大的声音所震动。失色:变了脸色。
35、张昭:字子布,孙权的谋臣。
36、不足:不值得。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与图大事”就是“与之图大事”。
37、如:像。
38、今:连词,如果、假设。
39、时:当时,这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孙权的主将和谋臣,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吴人称之为“周郎”。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33岁。受使:接受使命。番阳:县名,今江西省波阳县。
40、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41、乐业: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
42、而:同“岂”,怎么。邪:吗。
43、筹之:筹划这件事,意思是说再具体分析一下。筹,筹划、谋划。之,代词,代抗曹之事。
44、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45、冒行之:冒失地、轻率地做这几件事。冒,冒失、冒险。行,实行,这里指蛮干。之,代词,代“此数者”。
46、禽:捉拿,同“擒”。
47、自:自然、就。足:完全。制:制服。之:代词,代曹军。
48、挟持:带着、怀着。私虑:私心。
49、黄盖:字公覆,东吴老将。
50、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51、燥荻:干燥的苇荻。荻,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本植物。
52、以次:按次序。
53、指言:指点着、谈论着。
54、坏:崩溃。
55、太半:大半。
56、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7、流利地朗读课文。
58、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9、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60、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
1、彼:那个。此:这一个。
2、寄寓:寄居。于:介词,在。表:刘表。
3、备:刘备。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协心:团结一心。
4、上:指刘琮、刘琦、刘备等。下:指军中诸将。齐同:一致。
5、请得:意思是“希望能够”。请,允许我。得,能够。吊:慰问(死者的亲属)。
6、及:并,并且。说:劝说。使:使之,使他。抚:安抚。表众:刘表的部下。
7、治:对付。
8、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赶在前头,即先占领荆州。为……所,古汉语中表示被动的一种句式。先,动词,占先,抢先,赶在前头的意思。
9、即:立即。遣:派遣。行:启程,前往。
10、比:及,等到。南郡:荆州下属的一个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
11、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12、径迎之:直接去迎接刘备。径,直接。迎,迎接,这里有找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鲁肃改变了去襄阳慰问刘表二子的打算,直接去找刘备。
13、宣:传达,说明。旨:意旨、意图。
14、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今山东省沂水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的主要谋臣,赤壁之战时年仅28岁。谓……曰:对……说。谓后面不紧接所说的话,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15、见:谒见。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孙权在此驻军。
16、芟:消除。夷:削*。大难:大患,指袁绍、袁术、吕布等割据势力。
17、遂:于是,就。
18、按兵:按兵不动。按,止。束甲:把铠甲捆起来。按兵束甲指停止军事行动。
19、耳:语气词,含有“不过如此”的意思。
20、犹:还,尚且。辱:屈辱。
21、安:怎么,哪里。复为之下:再给他做下属。复,再,这是相对于刘备曾投靠过曹操而言,如果这次向曹操投降,就是“复为之下”。为之下,双宾语,给他做部下。之,代词,代曹操。下,部下,下属。
22、勃然:恼怒的样子。
23、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24、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25、众:这里指军队。远:指远道。疲敝:疲劳不堪。敝,坏,这里指疲劳到极点的意思。
26、束:绑起手来。表示就擒,指投降。
27、汉家:汉朝。除残去秽:翦除残暴,去掉污秽。残,残暴。秽,丑恶。“残”“秽”在这里比喻坏人。
28、筹之:筹划这件事,意思是说再具体分析一下。筹,筹划、谋划。之,代词,代抗曹之事。
29、不习:不服。
30、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31、徒:仅仅,只是。忌:顾忌,顾虑。二袁:指袁绍(曾割据河北)、袁术(袁绍的堂弟,曾割据江、淮一带地区)。吕布:曾割据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耳:罢了。
32、表:刘表。极:至多,最多。耳:罢了。
33、挟持:带着、怀着。私虑:私心。
34、子敬:鲁肃的字。程公:程普,他原是孙坚手下的将军,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前发:先出发。
35、助:协助。画:谋划、筹划。方略:策略。
36、初一:刚开始。交战:交锋。
37、在:动词,驻扎。
38、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39、方:两船并行,这里是并、并船的意思,动词。
40、帷幕:帐幕。
41、系:连结。
42、吏士:下级军官和士兵。立观:站着观看。
43、去:距离。北军:指曹操的军队。
44、华容道:通到华容县的路。华容,指古华容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非指今华容县(在今湖南省北部)。步走:从陆路败逃。
45、兼:兼有。饥:饥饿。疫:疾病。
46、提出不懂的问题。
47、“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48、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49、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0、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
1、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2、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3、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4、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5、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7、乃:却,竟然。
8、曲:理屈,理亏。
9、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10、睨(nì):斜视。
11、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12、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13、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14、为好:修好。
15、欲毋行:想不去。
16、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17、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18、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19、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20、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21、纵:纵容,放纵。
22、坚壁:坚守营垒。
23、鈇质:义同“斧质”,见前注。鈇,铡刀或斧头。
24、距:同“拒”,抵御。
25、难(nàn):驳难,反驳。“不能难”的意思是不能驳倒。
26、将括:让赵括为将。
27、易置:撤换。
28、见:见解。
29、矢:同“屎”。
30、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31、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32、辄(zhé):立即。
33、强:勉强。
34、悉:全部。
35、勒:组织起来。
36、陈:同“阵”。
37、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38、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39、微捕:暗中查访,缉捕。
40、处死:如何对待死。处,处理,对待。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30句菁华
1、判:确定,断定。
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3、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4、智力:智谋和力量。
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8、劫:胁迫,挟制。
9、势弱于秦。 于:比。
10、迁:改变
11、始:才
1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4、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18、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9、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21、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2、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26、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27、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2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29、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0、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描写冬景诗句 50句菁华
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沁园春·雪》
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相思一夜梅花发。——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6、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7、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沁园春·雪》
8、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9、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10、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11、天寒地冻:形容天气特别冷。
12、雪虐风饕:风雪交加。形容严寒。
13、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例:这天寒地坼的冬季,正是伐木的黄金季节。
14、冷飕飕:形容风很冷。例:“由于身体太弱,虽然穿得很多,但我还是感到冷飓耀的。”
15、寒冷:冷。多用以形容气候。例:“寒冷的冬天被温暖的阳春取代了,万物充满了生机。”
16、寒气逼人:非常冷,多形容天气。例;“数九以来,朔风吹,寒气逼人,这又是一个奇冷的冬天。”
17、死冷:死:很。很冷。例:“这是一个死冷死冷的冬天,刚一出屋,脸和鼻子就像用刀割的一样冻得难受。”
18、哑巴冷:(方)形容气候干冷。
19、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0、他走了不一会儿,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冻结在皮帽四周,恰似一顶银色的头盔戴在他那冻得通红的脸膛上。
21、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22、下雪时,天上洒下无数的雪花,有的在空中飘飘摇摇。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雪花落到地上,像一个个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转眼间,树枝树干和树叶都积了一层厚厚的冰,给树木穿上了一件厚厚的衣服。地面的积雪又松又软,一脚踏下去,仿佛马上要陷进泥池里了。鹅毛大雪过后,地上的积雪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晶莹透亮的地毯。
23、我独自徘徊,回味着现在以及已过去的时间。深嗅着未来散发出的诱人的清香。雪飘飘悠悠,洒向大地。雪花晶莹透亮,而且形态不一,似白莲,似柳絮,似梨花,轻轻盈盈。突然下雪的速度快了,从灰暗的天空中急速地落向地面,凌空划过无数道孤线,随风旋转、飞舞,犹如从天而降的柳絮,一时间弥漫天空。
24、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张九龄《答陆澧》
25、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张嵲《墨梅》
26、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张耒《示秬秸》
27、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28、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29、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30、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31、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还应公道在,未忍与山期。《长安冬日》作者:杜荀鹤
32、霜幕风帘,间齐小户,素蟾初上凋笼。玉杯醽醁,还与可人同。古鼎沉烟篆细,玉笋破、橙橘香浓。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清新,歌几许,低随慢唱,语笑相供。道文书针线,今夜休攻。莫厌兰膏更继,明朝又、纷冗匆匆。酩酊也,冠儿未卸,先把被儿烘。《满庭芳(冬景)》作者:康与之
3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4、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8、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39、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律然《落梅》
40、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41、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4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43、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44、去年胜赏曾孤倚。——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45、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张淑芳《满路花·冬》
46、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4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8、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鲍照《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49、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50、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冬景的诗句 40句菁华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5、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崔道融《梅花》
6、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7、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黄庚《雪》
8、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11、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1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1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4、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5、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梅花绝句》
16、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7、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8、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9、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20、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刘方*《春雪》
21、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崔道融《梅花》
22、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2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4、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李白《夜坐吟》
2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6、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2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8、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2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30、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崔涂《除夜有怀》
31、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林景熙《冬青花》
32、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李商隐《对雪二首》
33、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张炎《疏影·梅影》
34、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35、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36、小莲风韵出瑶池。——晏几道《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
37、门外东风雪洒裾。——苏轼《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38、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39、双蛾不拂青鸾冷,任花阴寂寂,掩户闲眠。——王沂孙《高阳台·残萼梅酸》
40、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cf昵称细选 30句菁华
1、萌二代
2、忘卜掉的曾经
3、椛開在伈
4、等风亦等你
5、雪落苍山远
6、戮尽逆者
7、涙在投降
8、狂妄称帝
9、鱼的第8秒重生
10、秋雪溪子
11、巛颠峰★team
12、凉笙
13、心动的那一瞬间?
14、浪徒与酒
15、孤癌
16、劳资就不淑女
17、七星灯
18、一指流沙
19、奇葩朵朵开
20、梅花酿清酒
21、轉身不在乎
22、孤城殘留
23、錯殺溫柔
24、细节打败愛情ζ
25、仗剑走江湖
26、夜貓唲
27、搞富衰
28、旖旎
29、好莱污影帝
30、冰冷de饺子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30句菁华
1、环:环绕。
2、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3、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潺潺(chán):流水声。
5、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6、作:建造。
7、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8、乎:相当于“于”。
9、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10、开:消散,散开。
11、归:聚拢。
12、晦:昏暗。
13、发:开放。
14、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15、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16、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17、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18、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19、丝:弦乐器的代称。
20、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1、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22、归:返回,回家。
23、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2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25、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26、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2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28、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29、而
30、判断句:
——《论语》著名句子及译文 30句菁华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2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2、子曰:“有教无类。”
2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5、子曰: 君子不器。
2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琵琶行》 的原文 30句菁华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6、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7、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8、关于小序:
9、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10、背诵前两段。
11、歌、行、引
12、词类活用
13、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14、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15、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16、“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7、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18、“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19、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0、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21、赏析最后一段。
22、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3、联结奏者与听众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见证。如果说乍闻琵琶时,诗人是充当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与琵琶女就颇有知己的感觉。知音者,既能知曲调,又能赏指法,更能听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胜过有声的无声。而知已呢,则有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从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己之慨,形诸笔端,跃然纸上。诗人甚至会觉着自己就是琵琶女。自屈原始,诗人们时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赏,自伤自怜,其中尤以杜甫的《绝代有佳人》为最。“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多么敏感、细腻的形象!自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见了才美德洁、心比天高的自己么?当琵琶女凄切自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时,诗人“始有迁谪意”,仿佛被人遗弃在明月下的沧海,四顾唯茫茫,谛听而瑟瑟,一种闲愁对一轮明月,此思也无涯,此恨也绵绵。身世之悲,际遇之慨。被青天绾系,绾成一个心结叫明月。
三轮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单寂寞,让我们觉得除舟中诸人外,还若有人在焉。谁呢?月呀。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谁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谁。月可以说她冷心,也可以说她热肠;可以说她无言,也可以说她言无尽;可以说她寂寞孤独,也可以说她邀人把酒。总之,如果把月单看成一个客观事物,甚或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意象,都是不够的,她是一个人(特别是诗人)主观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有秋风明月为伴。此夜必定富有诗意。
四、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2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25、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6、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27、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8、“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29、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0、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