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2、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3、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4、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5、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7、乃:却,竟然。
8、曲:理屈,理亏。
9、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10、睨(nì):斜视。
11、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12、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13、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14、为好:修好。
15、欲毋行:想不去。
16、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17、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18、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19、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20、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21、纵:纵容,放纵。
22、坚壁:坚守营垒。
23、鈇质:义同“斧质”,见前注。鈇,铡刀或斧头。
24、距:同“拒”,抵御。
25、难(nàn):驳难,反驳。“不能难”的意思是不能驳倒。
26、将括:让赵括为将。
27、易置:撤换。
28、见:见解。
29、矢:同“屎”。
30、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31、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32、辄(zhé):立即。
33、强:勉强。
34、悉:全部。
35、勒:组织起来。
36、陈:同“阵”。
37、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38、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39、微捕:暗中查访,缉捕。
40、处死:如何对待死。处,处理,对待。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60句菁华
1、言于……曰:对……说。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父坚,为长江太守。兄策,割据江东,封吴侯。孙策死亡,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
2、险固:险要坚固,指荆州“外带江汉,内阻山陵”(见《三国志·鲁肃传》)。
3、沃野:肥沃的田野。万里:形容地域很广阔。
4、若:如果,连词。据:占据。而:连词,连接“据”和“有”两个动词。之:代词,代荆州这块地盘。
5、操:指曹操。有隙:有裂痕,有嫌怨。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刘备原先没有地盘,他一度依附过曹操,但后来又投靠袁绍反对曹操,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刘备投奔刘表。所以说“与操有隙”。
6、恶(wù)其能:畏忌他的才能。恶,讨厌,不喜欢,这里有畏惧、嫉妒的意思。能,才能。不能:没有能够,这个“能”是“能够”的意思,能愿动词。用:重用。刘备当时投奔刘表,刘表畏忌他的才能,不让他住在襄阳,让他带兵驻在樊城。
7、济大事:成就帝王的大业。济,成就。大事,帝王大业。
8、治:对付。
9、比:及,等到。南郡:荆州下属的一个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
10、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11、孙讨虏:指孙权,“讨虏”是汉代将军的名号,孙权从汉王朝接受的正式官职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聪明:“聪”指听力好,“明”指视力好,合在一起指明察事物的能力。仁惠:仁德宽厚。
12、足以:足够。
13、立:使……成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事:指争雄天下的大事。
14、莫若:没有一件比得上,最好。腹心:亲信的人,也作“心腹”。自结于东:主动同东吴结交。自结,主动的结交。东,指东吴,当时孙权在东边,刘备在西边,这里以东代指东吴。
15、而:却,连词,表转折。
16、进:进军。住:通“驻”,驻军,驻扎。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鄂城县西北的一个地方。
17、海内大乱:指汉末黄巾起义以及随后军阀割据的局面。海内,四海之内,指*。
18、收众:招收人马。汉南:汉水以南,这里指刘备投奔刘表后在樊城、新野驻军,积聚了一些力量。“江东”“汉南”的前面都省掉一个介词“于”。
19、此句指刘琮降曹,荆州被曹操占据,刘备失去抵抗的地盘。用武:施展才能。
20、之:代词,代曹操。绝:断绝关系。
21、北面:面朝北,称臣的意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侍奉。
22、断:决断,决定。
23、苟:假使。
24、田横:齐国的贵族,秦亡后自立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他带着部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刘邦召他人朝做官,他不愿意臣服于汉朝,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25、勃然:恼怒的样子。
26、举:拿,用。全吴之地:整个儿的吴地。
27、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28、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29、兵法:指《孙子兵法》。忌之:忌讳这种情况。
30、必蹶上将军:《孙子兵法·军事篇》“五十里而争利。必蹶上将军。”蹶,跌倒、挫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蹶”。上将军,指“主帅”。
31、习:习惯。
32、又:连词,再加上。
33、附:归附。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
34、莫:没有哪一个。响震:被巨大的声音所震动。失色:变了脸色。
35、张昭:字子布,孙权的谋臣。
36、不足:不值得。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与图大事”就是“与之图大事”。
37、如:像。
38、今:连词,如果、假设。
39、时:当时,这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孙权的主将和谋臣,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吴人称之为“周郎”。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33岁。受使:接受使命。番阳:县名,今江西省波阳县。
40、托名汉相: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托名,假托……名义。
41、乐业: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
42、而:同“岂”,怎么。邪:吗。
43、筹之:筹划这件事,意思是说再具体分析一下。筹,筹划、谋划。之,代词,代抗曹之事。
44、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45、冒行之:冒失地、轻率地做这几件事。冒,冒失、冒险。行,实行,这里指蛮干。之,代词,代“此数者”。
46、禽:捉拿,同“擒”。
47、自:自然、就。足:完全。制:制服。之:代词,代曹军。
48、挟持:带着、怀着。私虑:私心。
49、黄盖:字公覆,东吴老将。
50、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51、燥荻:干燥的苇荻。荻,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本植物。
52、以次:按次序。
53、指言:指点着、谈论着。
54、坏:崩溃。
55、太半:大半。
56、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7、流利地朗读课文。
58、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9、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60、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菁华
1、彼:那个。此:这一个。
2、寄寓:寄居。于:介词,在。表:刘表。
3、备:刘备。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协心:团结一心。
4、上:指刘琮、刘琦、刘备等。下:指军中诸将。齐同:一致。
5、请得:意思是“希望能够”。请,允许我。得,能够。吊:慰问(死者的亲属)。
6、及:并,并且。说:劝说。使:使之,使他。抚:安抚。表众:刘表的部下。
7、治:对付。
8、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赶在前头,即先占领荆州。为……所,古汉语中表示被动的一种句式。先,动词,占先,抢先,赶在前头的意思。
9、即:立即。遣:派遣。行:启程,前往。
10、比:及,等到。南郡:荆州下属的一个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
11、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12、径迎之:直接去迎接刘备。径,直接。迎,迎接,这里有找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鲁肃改变了去襄阳慰问刘表二子的打算,直接去找刘备。
13、宣:传达,说明。旨:意旨、意图。
14、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今山东省沂水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的主要谋臣,赤壁之战时年仅28岁。谓……曰:对……说。谓后面不紧接所说的话,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15、见:谒见。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孙权在此驻军。
16、芟:消除。夷:削*。大难:大患,指袁绍、袁术、吕布等割据势力。
17、遂:于是,就。
18、按兵:按兵不动。按,止。束甲:把铠甲捆起来。按兵束甲指停止军事行动。
19、耳:语气词,含有“不过如此”的意思。
20、犹:还,尚且。辱:屈辱。
21、安:怎么,哪里。复为之下:再给他做下属。复,再,这是相对于刘备曾投靠过曹操而言,如果这次向曹操投降,就是“复为之下”。为之下,双宾语,给他做部下。之,代词,代曹操。下,部下,下属。
22、勃然:恼怒的样子。
23、抗此难:顶住这场灾难。难,灾难,患难。
24、战士还者:失败回来的战士,“还”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关羽水军:荆州被曹操占领后,刘备派关羽乘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陵,这部分军队未受损失。关羽,字云长,刘备手下的将领。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代兵士。
25、众:这里指军队。远:指远道。疲敝:疲劳不堪。敝,坏,这里指疲劳到极点的意思。
26、束:绑起手来。表示就擒,指投降。
27、汉家:汉朝。除残去秽:翦除残暴,去掉污秽。残,残暴。秽,丑恶。“残”“秽”在这里比喻坏人。
28、筹之:筹划这件事,意思是说再具体分析一下。筹,筹划、谋划。之,代词,代抗曹之事。
29、不习:不服。
30、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31、徒:仅仅,只是。忌:顾忌,顾虑。二袁:指袁绍(曾割据河北)、袁术(袁绍的堂弟,曾割据江、淮一带地区)。吕布:曾割据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耳:罢了。
32、表:刘表。极:至多,最多。耳:罢了。
33、挟持:带着、怀着。私虑:私心。
34、子敬:鲁肃的字。程公:程普,他原是孙坚手下的将军,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前发:先出发。
35、助:协助。画:谋划、筹划。方略:策略。
36、初一:刚开始。交战:交锋。
37、在:动词,驻扎。
38、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39、方:两船并行,这里是并、并船的意思,动词。
40、帷幕:帐幕。
41、系:连结。
42、吏士:下级军官和士兵。立观:站着观看。
43、去:距离。北军:指曹操的军队。
44、华容道:通到华容县的路。华容,指古华容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非指今华容县(在今湖南省北部)。步走:从陆路败逃。
45、兼:兼有。饥:饥饿。疫:疾病。
46、提出不懂的问题。
47、“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48、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49、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0、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30句菁华
1、判:确定,断定。
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3、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4、智力:智谋和力量。
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8、劫:胁迫,挟制。
9、势弱于秦。 于:比。
10、迁:改变
11、始:才
1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4、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1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18、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9、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21、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2、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24、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5、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26、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27、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2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29、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0、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屈原《离骚》译文及注释 60句菁华
1、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此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
2、揆(kuí):推理揣度。
3、名:命名。
4、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
5、惟:思虑。
6、迟暮:衰老。
7、道:通“导”,引导。
8、猖披:猖狂。
9、成言:诚信之言。
10、秽(huì):污秽。
11、竞:并。
12、驰骛(wù):乱驰。
13、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江而死。
14、艰:难。
15、诼(zhuó):诽谤。
16、曲:斜曲。
17、不群:指不与众鸟同群。
18、攘:除去。
19、回:调转。
20、止息:休息一下。
21、苟:如果。
22、羽之野:羽山的郊野。
23、夏康:启子太康。
24、图:图谋。
25、羿:指后羿。
26、强圉(yǔ):强壮多力。
27、夏桀(jié):夏之亡国之君。
28、莫差:没有丝毫差错。
29、私阿:偏私。
30、非善:不行善事。
31、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
32、日夜:指日夜兼程。
33、结:编结。
34、反顾:回头望。
35、荣华:花朵。
36、謇(jiǎn)修:伏羲氏之臣。
37、离合:言辞未定。
38、受诒:指完成聘礼之事。
39、远集:远止。
40、浮游:漫游。
41、有虞(yú):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42、灵氛:传说中的上古神巫。
43、故宇:故国。
44、巫咸:古神巫。
45、夕降:傍晚从天而降。
46、用:重用。
47、椒(jiāo):楚大夫子椒。
48、务入:钻营。
49、历兹:到如今这一地步。
50、方:正。
51、上下:到处。
52、飞龙:长翅膀的龙。
53、象:象牙。
54、翼翼:和貌。
55、轪(dài):车轮。
56、委蛇(wēi yí):旗帜飘扬舒卷的样子。
57、志:通“帜”,旗帜。
58、皇:天。
59、蜷(quán)局:卷屈不行貌。
60、居:住所,这里是指一生所选择的道路和归宿。
——劝学原文及翻译 40句菁华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3、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4、但:只,仅。
5、及:到了…的时候。
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7、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9、何:为什么。
10、即:就。
11、乎:啊。表感叹语气。
12、见事:认清事物
13、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14、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15、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16、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17、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18、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19、以:介词,用。
20、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1、及:到了……的时候。
22、过:到。
23、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4、乃:才。
25、始:方才。
26、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7、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28、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29、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0、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1、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2、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3、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4、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35、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6、之
37、假
38、绝:横渡。
39、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0、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屈原《招魂》的详细译文 40句菁华
1、若:你,指巫阳。
2、(yǐ):同“以”。
3、雕题黑齿:额头上刻花纹,牙齿染成黑色。指南方未开化的野人。题,额头。
4、蓁(zhēn)蓁:树木丛生貌,此指积聚在一起。
5、封狐:大狐。
6、儵(shū)忽:同“倏忽”,忽然。
7、益:补。
8、藂(cóng):聚集。菅(jiān):一种野草,细叶绿花褐果。
9、致命:上报。
10、土伯:地下王国的神灵。约:弯曲。一说,尾也。一说,肚下肉块。
11、駓(pī)駓:跑得很快的样子。
12、工祝:工巧的巫人。
13、背行:倒退着走。
14、招具:招魂用品,擅上文“秦篝”、“齐缕”、“郑绵络”等。
15、方连:方格图案,即指“网户”。
16、奥:内室。
17、蒻(ruò)阿:细软的缯帛。
18、帱(chóu):璧帐。
19、射(yì):厌。递:更替。
20、比:并。
21、弱颜:容貌柔嫩。固植:身体健康。
22、絙(gèng):绵延。
23、桷(jué):方的椽子。
24、芰(jì)荷:荷叶。
25、露:借为“卤”。一说借为“烙”。臛(huò):肉羹。蠵(xī):大龟。
26、羽觞:古代一种酒嚣。
27、酎(zhòu):醇酒。
28、通:通“彻”,撤去。
29、酡(tuó):喝酒脸红。
30、被(pī):披。文:文绣。纤:细软。
31、郑舞:郑国的舞蹈,比较放纵。
32、大吕:乐调名。
33、结撰:构思。至思:尽心思考。
34、先故:先祖与故旧。
35、汩(yù):形容匆匆而行。
36、贯:通。庐江: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谭其骧以为当指今襄阳、宜城界之潼水。春秋时,地为庐戎之国,因有此称。
37、青骊(lí):青黑色的马。驷:驾一乘车的四匹马。
38、步:步行的随从。骤处:乘车的随从停下。骤,驰;处,止。
39、抑:勒马不前。骛(wù):奔驰。若:顺,指进退自如。
40、惮青兕:怕射中青兕。惮,通“殚”。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楚人传说猎得青兕者,三月必死。
——《论语》著名句子及译文 30句菁华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2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2、子曰:“有教无类。”
2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5、子曰: 君子不器。
2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