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5、(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7、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8、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9、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0、综合计算法
11、*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 = a h
12、*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a = S ÷ h
13、梯形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 h = 2 S ÷( a + b )
14、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5、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16、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17、(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8、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19、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2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2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 = abh
23、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4、5×1.8 就是求 1.5 的 1.8 倍是多少。
25、(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 以省略不写。
26、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28、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29、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30、*行四边形的特点:
31、可以表示起点
32、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3、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34、公式
35、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36、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 互质的规律: (1) 相邻的自然数互质; (2) 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 (3) 1和任何数互质; (4)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5) 2和任何奇数互质。 质数与互质的区别:质数是就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本身不一定是质数,但它们之间最大的公因数是1,如8和9.
37、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偶数
38、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39、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4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42、1992所有的质因数的和是( 88 )。
43、写出长方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侧面积=( )×( )。
44、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到原来的 ,分母缩小到原来的 ,分数的值就( 扩大到原来的3倍 )。
45、某厂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的 ,女职工比男职工多30人,男职工有( )人。
46、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就是直径。
47、长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宽=直径
48、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
49、1436=113.04 3.1449=153.86 3.1464=200.96 3.1481=254.34
50、常用的*方数: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60句菁华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6、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7、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8、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9、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10、用计算器来验算
1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12、构建空间想象力:
13、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14、*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15、分割法;
16、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17、*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
18、三角形高=面积×2÷底 h = 2 S ÷ a
19、运算定律和性质:
20、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21、(关于“大约)应用题:
2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2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V=Sh÷3=πrh÷3=π(d÷2)h÷3=π(C÷2÷π)h÷3。
24、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25、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26、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27、*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28、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公式:S=6a2
29、镜子内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30、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31、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32、5×1.8 就是求 1.5 的 1.8 倍是多少。
33、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34、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35、身份证码:18位
36、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37、解方程。
38、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9、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40、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1、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通分。通常用最小公倍数 做分数的分母较简便。
42、分数的意义两种解释:①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②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43、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4、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5、从0、2、3、7、8中选出四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有因数2、3、5的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8730 ),最小的是( 2370 )。 解:有0,3,7,8和0,2,3,7两种可能
46、1992所有的质因数的和是( 88 )。
47、A、B、C都是非零自然数,且A÷B=C,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A ),最大公因数是( B ),C是( A )的因数,A是B的(倍 )数。
48、甲数=2×3×5×A,乙数=2×3×7×A。如果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0,A应该是( 5 );如果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30,A应该是( 3 )。
49、自然数A=B-1,A、B都是非零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最小公倍数( AB )。
50、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容器内装有6升水,这时水面高度是15厘米。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容器内水面的高度是16.5厘米。请你求出这个苹果的体积。
51、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52、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5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5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5、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
5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r=d2)
57、正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边长=直径
58、长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宽=直径
59、1436=113.04 3.1449=153.86 3.1464=200.96 3.1481=254.34
60、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5、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6、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7、*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1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11、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2、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1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5、运用公式法
16、*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17、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18、比较法
19、公式法
20、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1、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23、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24、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5、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6、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27、因式分解
28、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9、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30、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31、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2、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3、同底数幂的除法
34、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35、分组分解法:
36、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37、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38、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39、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
40、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4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4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43、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4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5、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46、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4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48、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9、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50、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2、小数乘法法则:
3、小数乘法意义:
4、0没有倒数和负倒数,一个非0的数除以0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
5、已知A比B多(或少)几分之几,求A的解题方法
6、物*置的相对性
7、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8、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9、在*面图上标出物*置的方法:
10、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1、圆周率表示同一圆内(__)和(__)的倍数关系,它用字母(__)表示,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是(__)。
12、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__)条直径;如果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__)厘米。
13、圆的直径扩大4倍,圆的面积也扩大4倍。(__)
14、一捆电线绕了9圈,每圈直径都是48厘米,这捆电线长多少米?(圆的周长就是绕一圆的长度,有9圈)
15、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直径×半径
16、小数化百分数时,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添上百分号;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1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18、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19、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0、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1、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
2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2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只是结果要写为百分数形式。看百分率前有没有比多或比少的问题;
24、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25、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26、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7、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28、浓度问题
29、折扣:商品的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0、用x 和 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那么反比例关系表示为:
3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的倍数。
3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33、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4、被除数 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35、减法的性质:
36、分数除法应用题:
37、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8、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39、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0、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一般有两种解题法
4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关系,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42、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43、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4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5、整数的倒数: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46、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47、比和比例: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48、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49、百分数的由来: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而后,人们在分数的基础上又以100做基数,发明了百分数。
50、“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
1、整式与分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韦达定理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5、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定理2
7、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8、勾股定理
9、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0、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1、*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12、*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13、矩形判定定理2
14、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15、正方形性质定理1
1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7、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19、性质定理1
20、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21、性质定理3
22、有理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3、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4、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25、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7、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28、添括号法则
29、垂径定理
30、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3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2、普查与抽样调查
33、切割线定理
34、有关数轴
35、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3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37、内公切线长=d-(R-r)
38、三角形的分类
39、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4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42、判定:
43、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4、s菱=争6(n、6分别为对角线长)
45、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46、2整式的加减
47、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48、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49、*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50、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5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2、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5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54、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三角形的边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55、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56、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探究是否存在动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或与已知图形相似等问题.
57、圆的有关性质
58、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59、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60、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6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62、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6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6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65、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66、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67、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68、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9、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70、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71、*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72、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73、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74、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75、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6、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7、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79、(2)合比性质:
80、(3)等比性质:
8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82、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83、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84、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85、①两圆外离d﹥R+r。
86、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87、换元法
88、面积法
89、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90、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91、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9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93、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94、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同旁内角相等)
95、*移的性质
96、有序数对: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97、X轴:水*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98、原点:两个数轴的交点叫做*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99、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100、不等式的解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60句菁华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的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物链积累。
5、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6、显微镜的操作:
7、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
8、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9、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10、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11、调查的注意事项——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实记录。
1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如果是实物标本d,那么视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别颠倒一次。
1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4、病毒的种类
15、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16、种子的萌发(P88)
17、种子萌发的过程
18、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19、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0、叶绿体:(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的场所——“生产车间”,是能量转换器)。
21、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2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的积累是沿着食物链营养级别的升高而不断增加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2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4、表达和交流
2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6、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27、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8、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29、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30、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31、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33、幼根的生长
34、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35、传粉和*(课本103)
36、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37、年轮:
38、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39、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40、冬小麦在秋冬低温条件下细胞活动减慢物质消耗减少单细胞内可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明显提高细胞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例减少活动减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41、用氧十八标记的水过了很长时间除氧气以外水蒸气以外二氧化碳和有机物中也有标记的氧十八
42、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43、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44、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4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46、判断(1)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例:上海动物园中的猿猴和峨眉山上的猿猴是同一物种不是同一群落)
47、达尔文认为生命进化是由突变、淘汰、遗传造成的
48、mRNA→一条DNA单链→双链DNA分子
49、研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用液体培养基
50、发酵产品的分离和提纯⑴过滤和沉淀(菌体)
51、染色体除了含有DNA外还含有少量的RNA
52、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5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54、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55、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56、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57、叶片的结构
58、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59、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60、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60句菁华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4、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5、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6、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7、乐音与噪声:
8、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9、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10、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1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2、噪声:
13、运动的分类
14、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5、升华和凝华:
16、应用及现象:
17、分类:
18、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19、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0、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21、测液体密度:
22、密度的应用:
23、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24、*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反过来从焦点发过焦点的光折射后*行*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则入射光的延长线过虚焦点的,折射后一定是*行主光轴的光线。
25、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6、频率:
27、响度:
28、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29、噪声的控制:
30、温度计制作原理:
31、摄氏温度的规定:
32、温度计使用方法:
33、熔化:
34、汽化的两种方式:
35、液化现象:
36、升华:
37、吸热与放热:
38、光源:
39、法线:
40、光路可逆性:
41、物体的颜色:
42、红外线的应用:
43、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44、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45、凸透镜成像规律:
46、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47、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8、天*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9、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50、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51、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52、三条特殊光线:
53、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54、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55、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5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
57、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8、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59、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60、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小学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加减混合运算: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3、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4、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5、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6、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7、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9、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0、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11、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12、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13、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14、分数加减法:
1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16、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17、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18、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19、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 )或( )。
20、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应省略乘。[5a]、[16xy]等。
21、若系数是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2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23、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24、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25、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方米)。
26、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
27、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 = 面积÷宽 宽 = 面积 ÷长
28、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
29、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 )现象。
30、下面( )的运动是*移。
31、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32、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要想好先算出什么,在解答什么)
33、练习十三 第4题 (重点)
34、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35、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36、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37、10个一千是一万。
38、估算
39、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记: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 )。
40、利率
41、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2、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43、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44、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45、数级分类:
46、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
47、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48、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49、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50、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参照点,然后以每一个参照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标所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一步都要说清是从哪儿走,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到哪儿。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2(1);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不能够密铺。
4、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5、*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0、积与因数的关系:
1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12、小数除以整数:
13、小数除以小数:
14、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5、在*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6、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行四边形的2倍,*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17、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18、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19、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20、5□中最大填()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的约数有()
21、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22、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3、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24、8÷[14-(9.85+1.07)](2.44-1.8)÷0.4×20
25、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26、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7、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8、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
29、3232的循环节是32.
30、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