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3、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
4、基本要求: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利用代数方法判断定点是否在曲线
5、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6、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7、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8、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9、1.3—2.1.4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0、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1、2.2*面与*面*行的判定
12、定理:如果两个*面同时与第三个*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行。
13、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
14、定理:垂直于同一个*面的两条直线*行。
15、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的分类(1)按元素属性分类,如点集,数集。
1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17、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8、推论: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9、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20、①直线L和⊙O相交d﹤r
2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2、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3、定理:把圆分成n(n≥3):
24、定理:
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27、扇形面积公式:
28、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9、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30、*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3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2、圆锥曲线: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3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3、圆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圆周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34、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四边形的边运动,通过探究构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全等或相似,得出它们的边或角的关系.
35、求出每段的解析式.
36、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37、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8、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39、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40、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致误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实数
2、整式与分式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4、函数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6、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8、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9、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10、点、线、面、体
11、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2、线段的中点:
13、一元一次方程
1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5、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6、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17、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18、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9、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0、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1、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22、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三角形的边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23、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4、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25、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26、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7、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8、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9、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30、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31、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32、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3、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4、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37、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8、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39、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40、(2)合比性质:
41、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2、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43、①两圆外离d﹥R+r。
44、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5、方程组: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6、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47、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48、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49、*行公理推论:*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
50、解不等式组: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4、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5、三角函数符号特征是:一是全正、二正弦正、三是切正、四余弦正.
6、利用重要不等式以及变式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 (或a,b非负),且“等号成立”时的条件是积ab或和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一正二定三等四同时).
7、知直线纵截距,常设其方程为或;知直线横截距,常设其方程为(直线斜率k存在时,为k的倒数)或知直线过点,常设其方程为.
8、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和两直线间的到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夹角特指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较小角,范围是。而其到角是带有方向的角,范围是
9、线性规划中几个概念: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目标函数、最优解.
10、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及其“括号”内的限制条件,在圆锥曲线问题中,如果涉及到其两焦点(两相异定点),那么将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如果涉及到其焦点、准线(一定点和不过该点的一定直线)或离心率,那么将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涉及到焦点三角形的问题,也要重视焦半径和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等几何性质的应用.
11、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特别是:
12、要重视常见的寻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直译法、代点法、参数法、交轨法、向量法等),以及如何利用曲线的方程讨论曲线的几何性质(定义法、几何法、代数法、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等),这是解析几何的两类基本问题,也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出发点.
13、计算直线与*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面的垂线找射影,或向量法(直线上向量与*面法向量夹角的余角),三余弦公式(最小角定理),或先运用等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虚拟直角三角形求解.注:一斜线与*面上以斜足为顶点的角的两边所成角相等斜线在*面上射影为角的*分线.
14、球体积公式。球表面积公式,是两个关于球的几何度量公式.它们都是球半径及的函数.
15、导数与极值、导数与最值:
16、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17、圆方程
18、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19、数列的函数特征
20、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21、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2b—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22、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23、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24、圆柱体:
25、拟柱体
26、圆柱
27、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28、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29、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30、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31、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3、圆锥体:
34、写出点M的集合;
35、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6、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37、圆锥曲线:
38、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39、圆锥曲线
40、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2、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3、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4、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时,应有)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5、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6、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7、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8、.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9、是向量与*行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向量和向量夹角为钝角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10、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1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方程可以理解为,但不要忘记当时,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亦为截距相等。
12、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13、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解题时,你是否注意到定义中的定比前后项的顺序?如何利用第二定义推出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何应用焦半径公式?
14、解析几何问题的求解中,*面几何知识利用了吗?题目中是否已经有坐标系了,是否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15、你掌握了空间图形在*面上的直观画法吗?(斜二测画法)。
16、线面*行和面面*行的定义、判定和性质定理你掌握了吗?线线*行、线面*行、面面*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在解决立几问题中的应用是怎样的?每种*行之间转换的条件是什么?
17、线面*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应用时都是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易混为一谈;面面*行的判定定理易把条件错误地记为”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行”而导致证明过程跨步太大。
18、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19、你知道公式:和中每一字母的意思吗?能够熟练地应用它们解题吗?
20、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
2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22、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23、形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
24、正弦定理时易忘比值还等于2R。
25、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26、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27、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28、函数的基本概念
29、如果函数f(x)在开区间(a,b)内每一点都可导,其导数值在(a,b)内构成一个新的函数,叫做f(x)在开区间(a,b)内导数,记作f’(x).
30、函数的导数与导数值的区别与联系:导数是原来函数的导函数,而导数值是导函数在某一点的函数值,导数值是常数.
31、求导
3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3、Venn图:
34、(1) (a>;0,a≠1,b>;0,n∈R+); (2) l og a N= ( a>;0,a≠1,b>;0,b≠1);
35、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6、做高中数学题的时候千万不能怕难题!有很多人数学分数提不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畏惧心理。有的人看到圆锥曲线和导数,看到稍微长一点的复杂一点的叙述,甚至看到21、22就已经开始退却了。这部分的分数,如果你不去努力,永远都不会挣到的,所以第一个建议,就是大胆的去做。前面亏欠数学这门学科太多,就算让它打肿了又怎样,后面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总有那么一天你去打它的脸。
37、棱柱及其性质、*行六面体与长方体及其性质。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注意运用向量的方法解题)
38、球及其性质;经纬度定义易混。经度为二面角,纬度为线面角、球面距离的求法;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
39、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易记混。
40、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60句菁华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3、0乘任何实数都等于0,除以任何非零实数都等于0,任何实数加上0等于其本身。
4、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5、分数乘分数的的计算方法
6、倒数的意义
7、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8、正比例和反比例:
9、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直径,则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__)倍,小圆周长是大圆周长的(__)。
10、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π倍。(__)
11、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__)
12、3.14(__)π
13、14×8=25.12 3.14×9=28.26 3.14×16=50.24 3.14×25=78.50
14、求阴影部分的周长:总体思路,记住一点,周长的概念,所有围成这个图形的线段或曲线的长度之和。所以求阴影部分的周长时,首先把阴影部分这个图形的轮廓画出来,找出这个图形都由哪些线段、哪些曲线组合起来的。再分别求出这些线段、曲线的长度,最后相加。比如,这个图形:
15、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S=π(C÷π÷2)?
16、正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边长=直径;圆的面积=78.5%正方形的面积
17、小数化百分数时,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添上百分号;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18、应纳税额。计算方法:营业额×税率
19、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本金=利息÷利率÷时间,利率=利息÷本金÷时间,时间=利息÷本金÷利率
20、两种数量比较
21、区分比和比值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22、求每份数的方法和÷分数和=每份数相差数÷相差份数=每份数部分数÷对应份数=每份数
23、相遇问题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
24、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5、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读作百分之。
26、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
2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
29、只修改970405的某一个数字,就可使修改后的六位数能被225整除,修改后的六位数是_____。
30、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31、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32、常用的分数、小数及百分数的互化
3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4、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5、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纳税的种类:将纳税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36、银行存款税后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37、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写成分数的形式,读作几比几。
38、当符合什么条件时,错误才能变成正确?
39、位置的表示方法: A(列,行)如:A(3,4)表示A点在第三列第四行。
40、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41、倍数和因数: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因数。
4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43、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44、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5、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46、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47、化简比:
48、用分率解:按比例分配通常把总量看作单位一,即转化成分率。要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几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最后再用总量分别乘几分之几。
49、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50、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51、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52、确定物*置的方法:
5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54、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55、分数乘法:分数的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6、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7、圆心: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注:圆心一般符号O表示
58、日常应用:
59、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60、“方程”思想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5、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6、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7、*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1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11、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2、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1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5、运用公式法
16、*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17、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18、比较法
19、公式法
20、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1、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23、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24、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5、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6、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27、因式分解
28、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9、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30、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31、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2、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3、同底数幂的除法
34、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35、分组分解法:
36、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37、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38、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39、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
40、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4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4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43、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4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5、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46、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4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48、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9、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50、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4、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5、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6、乘方的定义:
7、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8、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9、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0、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11、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12、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13、角
14、除法
15、什么是复名数?
16、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17、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18、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19、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2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1、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2、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4、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25、恒等变换:两个数字来相减,互换位置最常见,正负只看其指数,奇数变号偶不变。(a-b)2n+1=-(b-a)2n+1(a-b)2n=(b-a)2n
26、圆中比例线段:遇等积,改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不相似,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改等积,引用射影和圆幂,*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
27、二次函数抛物线,选定需要三个点,a的正负开口判,c的大小y轴看,△的符号最简便,x轴上数交点,a、b同号轴左边抛物线*移a不变,顶点牵着图象转,三种形式可变换,配方法作用最关键。
28、(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9、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30、解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31、圆的定义:*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3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3、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34、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35、忽视零向量致误
36、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37、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38、集合与逻辑:集合的逻辑与运算(一般出现在高考卷的第一道选择题)、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39、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经常出现在大题的选做题里)、不等式的应用
40、同类项及其合并
41、指数
42、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43、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44、实数
4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6、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7、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48、矩形判定定理2
49、相交弦定理
50、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2、正方形判定定理
3、圆锥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4、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5、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6、比较大小的方法:
7、多位数的写法
8、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9、“万”“亿”作单位的数:
10、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1、按比例分配:
12、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13、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14、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15、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16、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17、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18、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19、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
20、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21、圆锥的特征:
22、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23、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4、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练习: 零上 16 摄氏度 零下
25、摄氏度
26、(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行四边形。
28、温馨提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29、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30、(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1、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32、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33、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34、温馨提示:
35、百分数。
36、统计。
37、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38、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9、在1、3、5、7、……、1999、2001这个数列中,数字“5”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40、统计表制作步骤:
——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4、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6、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7、函数
8、点,线,面
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0、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1、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2、定理
13、推论1
14、推论2
15、推论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16、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7、*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18、矩形性质定理1
19、菱形判定定理1
20、菱形判定定理2
21、正方形性质定理1
22、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2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4、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2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6、梯形中位线定理
27、(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28、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9、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30、弦切角定理
31、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3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3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4、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36、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37、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38、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39、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40、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3、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4、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5、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6、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7、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8、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9、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10、溘:宁溘(kè)死以_兮(突然,忽然)
1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12、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13、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14、修:
15、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16、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17、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18、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19、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20、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21、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2、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23、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24、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25、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26、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27、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28、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29、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3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3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33、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4、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35、“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36、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37、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38、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9、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0、动笔之前要拟题,标题要漂亮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2(1);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不能够密铺。
4、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5、*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0、积与因数的关系:
1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12、小数除以整数:
13、小数除以小数:
14、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5、在*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6、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行四边形的2倍,*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17、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18、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19、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20、5□中最大填()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的约数有()
21、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22、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3、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24、8÷[14-(9.85+1.07)](2.44-1.8)÷0.4×20
25、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26、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7、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8、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
29、3232的循环节是32.
30、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